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(朱蕾 朱晓华 周睿涵 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)
“老师,银河里有多少颗星星?”去年夏天,安徽师范大学大一学生陈志伟在安徽安庆市岳西田头乡支教时,沉默的男孩张小龙(化名)总追着他问。陈志伟发现,张小龙爱画画,课本上画满符号,每天下午便成了他们的“画纸时间”。陈志伟临别,小龙塞给他一张画:星空下的小人旁写着“明年见”。
一句“明年见”,成了跨越300公里的约定。前不久,安徽师大历史学院赴岳西爱心支教与文化宣讲团队再赴岳西。陈志伟如约归来,张小龙和同学们如归巢雏鸟般扑进他的怀抱——这让人感动的一幕,道出了“三下乡”实践最生动的意义。
事实上,这份“明年见”的约定,已在田头乡延续了15个春秋。
时间回到2011年。得知岳西山区缺师资,安徽师大历史学院3名学子自发走进田头乡。简陋教室里,孩子们求知的双眼点燃了他们的热情,开启“知识扶贫”探索。次年活动获得学校全力支持,内涵也不断深化——支教走向常态化,还开创“回访”模式,分批带山里孩子走进芜湖参观博物馆、大学校园,种下梦想种子,并持续爱心捐赠改善学习环境。
15年间,安徽师范大学数百名学子接力踏上这片土地,开展支教活动。他们也见证着乡村变迁,昔日的简陋教室装上了智能白板,泥泞小路变为水泥坦途。今年课堂上,支教队员吴航睿用AI技术带孩子们朗读《少年中国说》,模拟孩子们未来职业场景。而支教队员也在蜕变。队长杨乐难忘去年离别时村民塞给他的炒南瓜子,“沉甸甸的,第一次理解‘被需要是一种幸福’。”今年,他再次申请支教。
从单向“走进大山”支教到双向“请出大山”回访,从传统授课到引入AI科技、动员社会资源,支教模式在创新,这群大学生初心未改。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
聚宝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